【银龄风采】“读懂中国”:一位百岁老人的入党初心和地质情
2023-04-30 发布:[离退休工作处]曾国银 点击:10次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981年6月,60岁的李世忠教授同郝怡纯等几位老先生一起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说起李世忠先生入党的故事,或许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因为经历了解,所以一路坚持从未放弃;因为实践体味,所以立志报国勇担重任;因为坚定信念,所以终身不改未曾懈怠。
1981年李世忠先生(右2)与袁见齐院士(右1)入党宣誓
科学报国 坚定信念
1921年3月出李世忠先生出生于山西太原,今年整整一百周岁。说起小时候,李先生是心怀感激的。生于战乱虽苦,但人生体味也多,正因为经历过苦,才更明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更明白新中国诞生的不易,建设之难。
李世忠先生的青年时代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高潮时期,空气中总有硝烟在弥漫。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怀着一颗救亡图存、科学救国之心考入西南联大机械工程专业,1944年毕业后到先后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期间与师生中的共产党员宋硕(解放后曾任北京市委大学部部长)、高景德(曾任清华大学校长)、胡启立多有交往,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于1948年秘密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文化工作者联盟”,并将自己的家作为活动地点,进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脚踏实地,无私奉献
“国家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国家建设需要我做什么,我就撸起袖子干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尤其是急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支撑国力,各类矿产资源的开发需求更是其中之基础。
1952年高校调整,李先生奉调参加组建北京地质学院,牵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探矿工程”专业。在当时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没有专业教师,更没有专业教材,可谓困难重重。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为招揽人才、筹建实验室试验工厂,李先生几乎跑遍了北京城。他领着一批刚从相关院校毕业的青年学子,收集资料编写专业教材,组织示范教学,率先开出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以及内燃机学等基础课程。此后,李先生又陆续开出固体矿产地质钻探、水文水井钻探、钻探工艺学、钻探机械设计与制造等高等学校专业课程。
建校初期李世忠(执笔者)与教研室同事
一点一滴,从无到有,在李先生的组织和推动下,50年代中期,我国第一个具有高等专业教材、各门专业教师齐全、教学设施基本完整的探矿工程系在北京地质学院基本形成。这里培养出了建国初期几届探矿工程专业的新型工程师,初步解决了国家经济恢复时期为大规模找矿实现综合勘探所需的探矿专业技术人才,结束了近百年来中国没有自己的探矿专业队伍、仰赖于外国的局面,为破解“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工业发展制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后,他领导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探矿工程被评为我国首批博士点和全国重点学科点之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李世忠(左1)屠厚泽(右1)带学生在河北寿王坟铜矿实习,与前来看望实习师生的高元贵院长(左4)刚出矿井
初心不改,终身力行
1954年李先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屡创佳绩,即使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他争取入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初心也未改变。在他看来,党和国家把建设一个新专业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是信任更是考验。无数个夜半时分,李先生坐在桌案前,提笔一点点记录自己最近的收获和思想的变化,像孩子向妈妈诉说自己的故事一样将个人近况一一向党组织汇报,诉说自己的进步、改变、挫折和变化,在倾诉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在倾诉中清晰自己的信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李先生申请入党的愿望更加迫切,多次向党组织表达他执着的追求。1981年1月,李先生终于同几位老先生(如袁见齐)一起,举起右手站在了鲜红的党旗下!
年逾六十的李世忠先生并没有停下工作,颐养天年,而是继续着他的探矿事业,他的教育事业。“只要我能干得动,我就想一直干下去。”李世忠先生献身探矿工程事业70 载,从未松懈,工作上未曾,党性修养上也未曾。耄耋之年依然每天关注探工工程领域的新变化,关注着党和祖国的新发展,九十余岁时还坚持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有机会就和青年学生交流,引导青年学生的成长。
在李先生百岁之际,我校举行了庆祝李世忠先生从事探矿工程事业70周年暨百岁寿辰纪念会,坐在轮椅上的先生频频向大家致意,与大家合影留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德以世重,寿以人尊。百岁的李世忠先生或许已经年迈,已经没有了当初在讲台上的神采飞扬、在矿井下的身姿健硕和伏案挑灯夜读的思考,但我仿佛依旧能够看到李先生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博大襟怀,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甘为人梯、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在身上闪耀。那是指引方向的光,指引着我们向先生学习,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辉煌业绩。
文,作者陈也,我校工程技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学号2002220030